結合水冷元素的主機板
每一張ROG主機板,都有其獨特的產品定位,而Formula系列從Intel Z270晶片組開始,重點應該就是結合水冷元素,將VRM的散熱元件設計成空冷、水冷二用,一旦使用者想要玩水冷散熱,安裝方面就非常便利,可以直接使用。
VRM這組散熱元件,華碩將之命名為CrossChill EK III,看到上面有個像中文「火」字的Logo,喜愛EKWB水冷散熱產品的使用者,馬上就可以認出,這是EKWB的Logo,我在想,應該是華碩和EKWB的聯名款吧。話説除了華碩之外,EKWB也開始和微星合作,就在幾天前,有相關的產品新聞出來了,不過,就改天再另外介紹吧。
今天要分享的主機板,是華碩的ROG Maximus XII Formula,簡稱ROG M12F。

華碩ROG M12F主機板寫真
主機板上面有很多保護膜,因為是測試使用,所以,通常我是不會撕掉的,這樣可以避免刮傷,然後大概用個半年九個月之後,等板子看起來像是浸過大水一樣悲慘之後,我才會找個時間把灰塵清乾淨,然後把膠膜撕了,這樣,到時候板子看起來就跟全新的有87%相似哩。



後IO面板的部分,除了沒有支援Thunderbolt以外,大概可以放的全都放上去了!可以算是完全沒有浪費任何空間,塞得滿滿滿啊。而且,現在這種高階主板,都直接把檔板做上去了,這樣在裝機的時候,就不會因為「忘了」上檔板,然後裝好了又要拆!我以前是常幹這種蠢事啦,裝得很開心,然後全裝完了才發現,後IO的檔板沒上啦……,然後又要拆,真是裝機兼練身體啊!

如果板子都要買到ROG了,電源供應器也多下一點本吧,最好是可以買個有雙八接頭的;我個人的偏好,一向是有洞就插而且插好插滿,留個4 Pin空在那兒,感覺很空虛的。

記憶體插槽旁,有三個風扇接頭,那個顏色跟大家不一樣的,是CPU風扇接頭。



在第一個PCIe插槽旁,還有最後兩個風扇接頭,所以整張主板四個邊,全部都有風扇接頭,合計共九個,應該是很夠用了。

除了風扇接頭,記憶體插槽旁還有二個RGB接頭,分別對應一般傳統不可定址的RGB(12V),以及新的可定址的ARGB(5V)。話說,三個風扇接頭和二個RGB接頭的那些針腳,其實很尖銳、很危險的,如果沒有插好插滿,真的要小心一點,尤其是安裝或取下記憶體的時候,請務必注意,以免受傷。

板邊還有另外二個RGB接頭,一樣是對應RGB(12V)與ARGB(5V);所以,總共二個RGB接頭、二個ARGB接頭,非常充足啊!

按照慣例,一定要拍一下VRM這邊。

實體按鈕的部分,最重要的就是電源和重置,對喜歡用開放平台的使用者而言,有這二個按鈕真的很方便;另外,除錯指示燈也是必要的,至少,像我常常把系統超到不開的時候,有這個除錯指示燈,我才知道到底是發生什麼狀況。

這部分我不是專家,是真的不懂。那個……CPU那8 Pin的電源接頭,有加上金屬強化,那……為什麼剩下的4 Pin接頭沒有?然後……這個24 Pin的電源接頭也沒有?

雖然Intel的建議是走T-Topology設計,但從Intel這一代的Z490晶片組開始,似乎大家都捨棄T-Topology不用,全面改採Daisy Chain,這四支記憶體插槽也不例外,走Daisy Chain線路設計。

ROG M12F提供6個SATA接頭、2個USB 3.2的External接頭、二個USB 2.0接頭,還嫌不夠的話,其實上一張照片裡面有拍到,在24 Pin電源接頭的旁邊,還有一個接頭可以接USB 3.2出來。



其他照片,一起秀一下。




最後來看一下主機板的背面。
除了可以再額外安裝一個M.2 SSD以外,最重要的是,主機板背面有美背設計,大面積的金屬保護板,可以避免一些零件不小心被撞掉,或主機板背面不小心刮傷。金屬保護板上面,也有那個無法抗拒的敗家之眼,質感非常好啊。

倒是有個小細節可以提一下,就是,在那個M.2 SSD插槽的旁邊,PCB上面有印一個小小的表格,告訴你這個M.2 SSD插槽,可以支援什麼設備。我個人認為,這個貼心的提醒還挺有幫助的,像背面這個M.2 SSD插槽,上面就寫了不支援M.2 SATA SSD,所以在安裝時,不用特別再去翻主機板手冊,算是很方便的小細節。

不過,我其實有點懷疑,外國人看這個小表格,到底是有懂沒懂,因為打勾打叉我們看很習慣,但外國人……我印象中……歐美都是打叉當做打勾的,他們似乎沒有打勾這個概念,當然,這只是我個人的認知,也許實際上不是這樣啦。 🙂

主機板、記憶體大合照
還是一樣,按照慣例,我一定會放個大合照;這一次,既然是ROG主板,那當然就要搭配ROG Certified記憶體來拍照,不喜歡沒關係,各有所好很正常的,如果你喜歡,也特別感謝你的支持。 🙂


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