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評測:映泰B550M-SILVER


這年頭,可能沒有太多人聽說過「Tpower」系列主機板,但資深的玩家應該還有印象,曾經,「Tpower」系列主機板也是創造世界紀錄的神板之一, 是的,我說的就是映泰(BIOSTAR)的「Tpower」系列主機板。

隨著時間推移,映泰已經沒有Tpower系列了,現在大家比較有印象的,應該是「Racing」系列主機板 。而為了滿足不同族群對主機板的各種需求,映泰對於旗下的主機板系列,也做了一些產品定位的調整。原本的「Racing」系列被切成二塊:Racing GT、Racing Silver,GT比較偏重在性能等級的產品,Silver則是主打主流消費等級;在高階產品的部分,映泰另外推出了全新的Valkyrie系列搶攻市場;沒有冠上任何系列名稱的主機板,則是針對一般需求而設計,屬於入門級產品。簡單說,如果拿華碩的主機板系列來做比擬,我個人的感覺會傾向認為,Valkyrie就差不多是華碩的ROG Maximus/ Crosshair,Racing GT大約是ROG Strix,而Racing Silver則在TUF Gaming與 Prime之間。當然,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,大家觀點不同,想法未必一致。
映泰的主機板在市場上的能見度沒有那麼高,實驗室裡剛好有一片B550M-SILVER,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這片主機板的相關資訊。

老規矩,一樣是先放照片看圖說故事,然後,畢竟不是媒體,所以我就不做「評」測了,就單純跑幾個測試分享一下,供大家參考。
以下是主機板彩盒的照片。

主機板下面墊了一片泡棉,整個收在防電袋裡面,擺在彩盒的上層,拿掉中間的隔板,下層放的是配件。

配件的部分,主要就是SATA排線和後IO擋板;比較有趣的是,「快速安裝指引」的封面右下角,有直接印刷上去,告訴你彩盒裡面有什麼配件:安裝指引、驅動光碟、後IO擋板各一,SATA排線四條。
是的,配件裡沒有安裝M.2 SSD所需要的螺絲,真的沒有!那要裝SSD的人怎麼辦?總不能讓 SSD就那樣翹著不鎖它吧?……這個……就別擔心了,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
主機板現身,正面照二張、背面照一張、以及後IO照片。
主機板背面沒有任何金屬擋板,無論是好看用的、還是真的有功能性的,總之就是空空如野,什麼都沒有。說起來,又不是高階主機板,這也是非常合理的。

電源接頭。
CPU供電的部分,沒有8+4也沒有8+8,就是一個8pin;然後CPU供電和24pin供電都沒有特別做金屬加強

主機板上面總共有四個風扇接頭,分別是記憶體插槽附近一個、主機板另一邊的板邊有二個、以及靠近後IO擋板附近還有一個。
雖然我個人認為,產品定位上比較不搭,但如果你買這張主機板,想搭配AIO水冷散熱器使用,也是可以啦,只是機殼風扇的部分,可能要整理一下,因為AIO水冷散熱器會用掉二個(PUMP一個、風扇一個),所以只會剩下二個風扇接頭給你接機殼風扇。

RGB接頭;傳統12V的有一個,可定址5V的有二個。
剛才有提到,如果你要搭配AIO水冷散熱器使用,然後,萬一你又剛好喜歡閃亮亮的風扇,由於現在RGB幾乎都是可定址的,所以RGB接頭擺在這邊,位置安排上我覺得還不錯,便利性很好。

供電模組。

USB針腳。

SATA接頭。
雖然我自己幾乎沒在用了,但還是有許多使用者會需要的。

用來連接機殼前面板那些按鈕的針腳。
(Power LED、HDD LED、Power、Reset)

神奇的發現,這張主機板……竟然……有COM port……,好吧,還是有人有需要……所以哪天看到LPT重出江湖,大概也不覺得意外了!

音效晶片ALC1150、電解電容、以及讓你把耳機和麥克風接到前面板的針腳。

四個記憶體插槽,以及PCIe擴充插槽。

二個M.2 SSD插槽。
靠近CPU的那個M.2 SSD插槽,頻寬是從CPU拉過來的,所以,如果你安裝的是3000系列或5000系列的CPU,那這個M.2 SSD就可以支援PCIe Gen 4.0。
靠近南橋的那個M.2 SSD插槽,頻寬是從南橋拉過來的,所以,它就只能支援PCIe Gen 3.0。
我之前有測過Samsung 980 Pro 500GB,當時有分別把它安裝在這二個插槽裡去跑測試,對PCIe Gen 4.0 SSD有興趣的,可以回頭看一下那一篇。

然後,前面不是有提到,這張主機板沒有提供安裝M.2 SSD所需要的螺絲,還記得吧?那為什麼這張主機板,竟然連螺絲都沒有提供?因為映泰直接幫你把螺絲鎖上去了啦!
這樣做的好處,我個人的經驗推測,要加裝SSD的時候,就不用到處找主機板彩盒了,算是讓你安裝更方便。當然,會把螺絲弄丟的人,你就算幫它把螺絲鎖好在主機板上,他還是會搞丟,是的,就是在說我本人,真是蠢爆了。

除了M.2 SSD以外,這張主機板還有WiFi卡的插槽,一樣,映泰也把安裝所需要的螺絲,預先幫你鎖上去了。
另外,RF Cable也預先幫你裝好了,所以只要買張WiFi卡,把線接上去就可以使用了。是的,所以這張主機板沒有內建WiFi,你必須自己買張WiFi卡來裝。

這張主機板沒有內建錯誤碼的LED,所以,要是你把記憶體超太誇張超到上不去,也沒有F9可以看;儘管如此,至少這張主機板還是有幾顆小小的LED,會告訴你現在開機開到哪兒了,可以幫助你判斷,是否什麼設備出問題了。

另外,這張主機板有個很有趣的特色。
一般的主機板,會利用金屬強化的方式,去加強PCIe插槽的可靠度,這張主機板也有;照片中圈起來的部分,就是這種做法。
但是這張主機板,也採用了另一個很特別的方法,去強化PCIe差槽的耐用性,就是……把PCIe插槽的肉厚給它用力加到非常非常非常厚!我量了一下,大約是11 mm,大家可以自己量一下手邊的主機板,看看你們的PCIe插槽的厚度是多少。坦白說,我不知道這樣做是不是真的有用,如果有,我只能說,這真的太天才了!非常聰明的一招。

開始測試之前,看一下BIOS畫面吧。下面這張是「簡單模式」的BIOS畫面。

「簡單模式」比較像是一個資訊中心,在簡單模式下,可以調整的選項很少,只有開機順序、XMP、風扇、以及畫面左下角的那些項目可以動,畢竟,這是「簡單」模式!

按「F7」就會進入「進階模式」,下面這張就是「進階模式」的BIOS畫面。

在「進階模式」裡面,就有各種選項隨便你調整了;至於超頻相關的設定,是集中在「Tweak」這一個分頁裡。
關於BIOS的調校,我個人覺得記憶體電壓的部分,要花一點時間去習慣,主要的問題點在於,它秀的是「加多少電壓」,而不是「加到什麼電壓」(這什麼中文啊……)。例如你要設定記憶體跑1.35V,它的選項是+0.156V,意思是預設的1.2V+0.156V=1.356V,我個人會比較習慣、也比較希望看到是,直接秀出1.35V(或1.356V)讓我選。當然啦,不是什麼大問題,只是要習慣一下這個邏輯,但如果可以修改一下,我相信會更符合一般使用者的使用習慣。

更新BIOS的工具,它沒有放在任何一頁裡面,而是一個獨立的工具程式,所以,要更新BIOS的時候,必須按「F12」,這樣就會進入BIOSTAR的BIOS更新工具(BIO-Flasher Utility)。

好的,以下是測試數據分享。測試平台的資料如下:
處理器:AMD Ryzen 7 3700X, AMD Ryzen 7 5800X
主機板:BIOSTAR B550M-SILVER (B550 Chipset)
記憶體:GeIL EVO X II Series D4-3600 16GBx2 CL18-22-22-42 1.35V
顯示卡:PowerColor RX560 2GB
作業系統:Windows 10 Pro 21H1
環境溫地:攝氏25.6度
散熱器的部分,我選用Enermax ETS-F40-FS Series ARGB,畢竟沒有要玩極限超頻,這個空冷熱神器算是非常夠用(它的特色是非常安靜),我之前也測試過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舊文參考看看。

先用AMD Ryzen 7 3700X做測試(以下簡稱3700X),測試第一輪只開XMP,其他BIOS選項全預設,跑AIDA64測記憶體頻寬,然後跑一下R20和R23,最後跑一下3DMark(以下簡稱「山豬馬克」)的CPU Profile、Time Spy、Fire Strike、以及Night Raid。

跑完之後,第二輪則是將3700X小超到4.2GHz(電壓1.30V),再重覆跑一遍測試。
超頻的部分,我個人的偏好,多半是壓在1.30V以內去超,因為再多加電壓多拉100~200MHz,也許可以再多榨一些效能出來,但同時間也可能增加更多廢熱,權衡之下,我通常是選少超一點。當然,如果你的散熱器夠強大,多超一點也沒什麼不好,這個請自行斟著。

先跑AIDA64。

接著跑R20、R23、以及山豬馬克。
小超一下CPU,當然在效能上還是有幫助的,只是,增加的幅度畢竟有限,所以前面才提到,在衡量之下,我個人多半會寧願少超一點。

測完3700X,當然要換上AMD Ryzen 7 5800X(以下簡稱5800X)再測一次。我個人非常喜歡三代U,但真的要拼效能,還是要第四代的Zen 3,也就是5000系列的CPU,會比較有看頭。
550B的產品定位,基本上算是進可攻退可守,所以,搭配前一代的3700X我覺得是個好選擇(預算有限可以去找二手的3700X),搭配最新的5800X當然是更好,所以,二種CPU都測一下跟大家分享。
第一輪一樣,只開XMP,其他全預設。

第二輪超頻的部分,則是將5800X拉到4.6GHz(電壓1.2V),再重跑一次測試。

一樣,先跑一下AIDA64。
這邊有個重點,要跟沒玩過5000系列CPU的朋友們分享,基本上5000系列CPU的記憶體效能,在延遲的部分有相當大的改善。測試數據顯示,5800X的延遲表現,比3700X強很多。

測試跑出來的結果,基本上,5800X用預設值就把3700X打爆了,再加上我手上這顆5800X,1.25V就可以超4.6GHz了,超上去之後,可以再多榨一些效能出來,3700X真的是追不上啊。

所以,如果要組新電腦,效能角度當然是選5000系列的CPU,3000系列對上5000系列,實在沒什麼勝算。除非…………除非拿更多的核心去對打,例如拿16核的3950X去欺負一下8核的5800X。

最後要再不厭其煩的提醒一下,B550主機板沒有自帶PCIe Gen 4.0,主機板上面的PCIe Gen 4.0,頻寬是從CPU來的,所以,無論是顯示卡還是SSD,如果你想要在B550上面跑 PCIe Gen 4.0,務必要選購3000系列的CPU、或者是5000系列的CPU;AMD目前的APU,只支援PCIe Gen 3.0,這部分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喔。

以上報告完畢。

分類:Components 零組件標籤: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