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評測:華碩ROG STRIX B660-F GAMING WIFI主機板


華碩這張ROG STRIX B660-F GAMING WIFI主機板,已經在實驗室的「許願架」上面躺了好一陣子,實在是沒時間理它,這幾天剛好有個小空檔,就簡單開箱拍些照片跟大家分享。

就我個人的理解,如果不考慮X系列的主機板,華碩的Intel平台ROG主機板,大概可以切成Maximus和Strix二大塊,彼此的產品定位不太一樣;相較之下,Strix比較像是進階電競主板(如果把TUF Gaming定位成入門電競主板),而Maximus則是比較專注於Z系列的高階主板。所以,在Maximus上面常見的一些產品特色,在Strix上面就會比較少看到,畢竟產品位階不同,差異化設計是可以理解、也是可以接受的。別說可以秀除錯碼的「Q-Code指示燈」,以及一堆實體按鈕之類的,在這張主板上沒有,光是彩盒的尺碼就有差別了!從照片上可以看到,Strix的彩盒大小和其他系列差不多,明顯比Maximus小。當然啦,大盒小盒我無所謂,產品好、售後服務用心比較重要。

打開彩盒,除了靜電袋裡面的主機板,還會看到主板上面有一個小配件,那個配件是Wi-Fi的天線。

彩盒的最下面,放的是其他一些小配件,包括信仰貼紙、驅動程式CD、一本說明書、一張勸你趕快去下載安裝「Armoury Crate」的卡片(我在台灣的通路買的但是這張小卡片沒有中文)、四條SATA排線、好幾條束線帶、二個Q-Latch,另外還有二塊橡膠墊(我沒研究它們是做啥用的)、以及一個像吊飾的東西(我也沒研究這是做啥用的)。

那一張勸使用者趕快下載安裝Armoury Crate的卡片,為什麼會沒有中文版,也就不管它了;重點是,那個Q-Latch挺有趣的,它是拿來鎖M.2 SSD用的,以前是用螺絲去鎖,現在有這個新設計之後,就不再需要用螺絲了。

以下,來看看主機板。
主板出廠時,上面會有一些保護膠膜,跟往常一樣,因為這片板子也是測試使用,所以這些膠膜我暫時都不會撕掉以避免刮傷,大概用個半年九個月之後,等板子看起來像是浸過大水一樣淒慘之後,我才會找時間把灰塵清掉,然後把膠膜撕了,到時候板子看起來就跟全新的有87%像;所以這些今天分享的這些照片,有膠膜的部分質感看起來可能比較差,就請大家忍耐一下了。

這張主機板的後擋板,已經直接整合在主板上,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設計,無論是更換機殼、或者要把主板二手出售,都不用擔心後擋板遺失找不到,非常便利。
產品位階相對較為入門的產品,通常不會有Clear CMOS按鈕,還好這張板子沒那麼入門,後擋板上面還內建一個Clear CMOS按鈕,萬一超頻玩過頭導致開機失敗,可以直接Clear CMOS重新再來。
我個人的偏好會認為,即使Strix的產品定位沒有Maximus高階,但是Clear CMOS不要拉掉是非常好的;因為,Clear CMOS未必是超頻才用得到,很多時候我幫朋友看問題,第一步就是先按Clear CMOS,無論設定怎麼亂來,先Clear CMOS回到出廠預設值,往往問題就解決一半了。

這張主機板總共有七個風扇接頭,應該是很充足了;接頭顏色跟其他六個不一樣的,是給CPU散熱器用的。

給CPU專用的電源接頭,採用「8 + 4」設計;接頭外面沒有金屬加固,根據官網說法,這個接頭是「ProCool」,但不是所謂的「ProCool II」。

其他的接頭,包含24-pin的電源接頭,USB 3.2 Gen 2接頭,USB 3.2 Gen 1接頭,四個SATA 6Gb/s接頭,2個USB 2.0接頭。

針對七彩霓虹燈的愛好者,主機板上面有一個AURA晶片,並提供三組可定址的RGB針腳,以及一組傳統的RGB針腳。

這張主機板供電模組的散熱器區域,有二個地方有RGB光效,其他區域就沒有自帶光效了,這邊放二張照片,光效顏色不一樣,喜歡RGB光效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。

在M.2插槽的部分,這張主機板有三個,其中二個可以支援PCIe 4.0 x4,另一個則是支援PCIe 3.0 x4。怕弄錯的朋友不用擔心,可以支援什麼規格,都已經直接印刷在M.2插槽的附近,直接看、直接安裝,已經方便到連手冊都可以不用翻了。
要特別注意的是,這張主機板,看起來是不支援M.2 SATA SSD,三個M.2插槽都不行。

供電模組的部分,繁中版的官方網站說它是「16+1個功率級」,簡中版的官網說它是「16+1供電模組」,本來我想直接說它是「16+1相」供電模組,但是……好吧,還是用簡中版的說法好了,萬一說錯了,我也只是跟著華碩講而已,有錯誤請自行洽詢華碩。
至於電感和電容,官網說是高品質合金電感與耐用電容。

四個記憶體插槽,最高可支援6000以上(超頻規格)的速度。
話說,想安裝四支記憶體的使用者,最好的做法是,第一次就直接買四支包裝的給它插好插滿,請不要考慮「升級記憶體容量」這件事,以免踩雷。

在記憶體插槽附近,有二組可定址的RGB針腳,其中一組的旁邊,有四個LED,這四個LED就是所謂的Q-LED;雖然這張Strix系列的主機板沒有Q-Code指示燈,但沒關係,至少它還有Q-LED可以參考。

翻面看一下。
還是那句老話,產品定位不同,差異化設計是可以理解、可以接受的;這張主機板的背面空空如也,沒有金屬背板保護,所以大家拿板子的時候要注意,尤其是裝機,千萬要小心,不要撞壞了!

仔細觀察會覺得,這張主機板相較於其他Maximus系列的ROG主板,真的少了很多元素。但前面說過很多次了,畢竟產品定位不同,所以會有差異化的設計,我自己覺得沒差,可以接受的!
我的使用需求單純,測試用途居多,基本上,這張板子對我而言是非常好用的,如果你的使用需求並沒有那麼「追求極限」,那這張板子應該是很夠用的。

分類:Components 零組件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